欧洲杯足彩app哪个好

图片

首页 > 政务公开 > 领导之窗 > 林琳 > 林琳主要活动

探访大鹏新区土洋社区百年老教堂

时间:2014-06-26 来源: 【字体:

参观者写下的感想。

小楼充满异国风情。

  

  记者 林琳 文/图 在大鹏新区葵涌土洋社区东面一片依山而建的居民楼中间,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黄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周围古木苍翠,绿荫正浓,新刷的石灰墙面也遮不住建筑本身厚重的历史感。这座低调的老房子,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洋会议”旧址、东江纵队这支英雄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正式成立后的第一个司令部。从意大利天主教堂到战争年代最早的东江纵队司令部。百年之间,这座面积不大的小楼见证了深圳东部滨海渔村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迁。

  东纵峥嵘岁月犹可忆

  身处深圳东部寂静海滨的土洋社区,至今依然保留着滨海小村落的种种气息,但是以3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你不得不承认这个当年的“边境村”已经发生了太多改变。在土洋社区最显眼的建筑莫过于这座百年老教堂,50年前在土洋村担任书记的董旭素对这里的前尘历史如数家珍。“土洋原名为屯洋,历史上的土洋村有利、李两大姓氏,社区里至今还留有这两大姓氏的宗祠。”董旭素回忆说,比较有意思的是,因为两姓通婚,这两大宗祠不仅比邻而居,还共用一个门楼,这在宗祠中比较少见。

  对于土洋老教堂,董旭素介绍说,这是一处意大利老教堂,是一位意大利神父修建的。据说这位神父还精通中国的风水玄学,所以这栋教堂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可以看见附近的沙鱼涌码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神父离开土洋村。1942年,东江纵队的前身,即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指挥部由龙华迁到这里。当时我们的游击队力量还比较薄弱,依靠香港的地下党员发动华侨捐款去购买武器、医药物资。那时的香港已经沦陷,九龙海关封锁了,只有沙鱼涌码头才有一天两趟到香港大浦的船只。所以,那时的土洋村成为游击队的抗战重地。”董旭素复述了他年轻时候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故事。

  走进这座古老的教堂,似乎仍能感受到东纵战士的铮铮铁骨。这座沧桑建筑在见证改革开放30余年发展的同时,也收获了人们对它的回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何叔告诉记者,当地有关部门对东纵司令部旧址建筑进行了多次大修。其中修葺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1997年,欧洲杯足彩app哪个好、区、镇三级政府共投入维修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以该处旧址修复,并在该处设立“东纵史迹展”陈列馆;另一次是2004年3月,区、镇下拨维修专款65万元,对旧址墙体、地基加固,墙面粉刷修缮一新,重新开放。

  赤诚侨心助教堂翻新

  古老的教堂虽然经过翻新,却还难得地保留了许多近百年前的历史痕迹。陈列馆一间厢房的地面上整齐别致的花瓣图案瓷砖引起记者的浓厚兴趣。“这还是1912年修建老教堂时从意大利进口的原物。”何叔指着门前的石阶自豪地介绍说,这些是教堂翻新时大鹏华侨们从香港运来的。时光已经转眼过了几十年,可是这些石料仍然光滑温润,仿佛是大鹏华侨们始终深埋于心的赤子之情,虽久经风雨却从来不曾磨灭。

  在过去的特殊年代里,从香港到大鹏的运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得知这座教堂要翻新,香港的华侨们第一时间自发地为家乡捐款捐物,即使翻山越岭,也要将这些石阶运到土洋,因为这座古老的教堂承载的是大鹏老一代华侨的童年记忆,是他们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土洋教堂的石阶留存着岁月投照在土洋的影迹,也如留声机一般将土洋的历史缓缓回放。董旭素说,他在土洋村当书记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去香港做工,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阿娣的少女。“那时她是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女孩子,后来嫁到香港,在那边生活了50年。教堂翻新时她赶回来探亲,坐在教堂的广场前久久都不肯走。”

  听到这些故事,这座教堂似乎增加了一些温情的色彩。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它是土洋人的根据地。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里,它是老华侨的定心丸。

  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如今,已更名为“东纵司令部陈列馆”的这座百年老教堂像一本故事书,等待着每一个来参观学习的人慢慢翻阅。

  在董旭素的带领下,记者重温了著名的“土洋会议”和文化界人士大营救等革命历史。前者对加强广东党组织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全面发展广东的抗日武装斗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后者是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许多我国重要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指战员深入港九市区,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营救出何香凝、茅盾、邹韬奋等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达800余人。同时,还救出国际友人103人,并护送他们安全到达大后方,被党中央誉为“一场真正的秘密大营救”。正是这些历史事件,使土洋和深圳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们对土洋以及这座司令部旧址充满了感情。陈列馆开放前夕,许多在广东甚至省外、国外的老战士们听到消息,都自愿捐出了当年用过的旧物。记者在陈列馆看到,一位广州的叶玉榴老战士捐出了1943年在护航大队时曾随他打游击睡山头睡地下的毛毯,一位王小峰战士将当年贴身携带的包袱皮邮寄过来,并在信中叮咛道:“如不需要请寄回。”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深圳侨报)